重工第一届本科毕业生综合实训系列报道之二:

2017/11/9  来源: 本站

【浏览量:】  【打印此文

软件与计算机学院:

努力通过项目制实训让学生精准掌握职业技能规范

 
刘胜江 李晗
 
软件与计算机学院2014年共招收首届本科生346人,为把综合实训工作做好,他们围绕开展项目制实训,通过构建基于行业认证标准的项目实训体系、开展高强度岗位模拟训练、强化实训基地文化建设等实实在在的措施,努力让学生夯实实践基础,增加工程经验,提升工程能力,精准掌握相关职业技能和规范,实现校园学习实训和社会就业创业的无缝对接。
 
(软件与计算机学院供图)
 
建立“四化一运行”管理体系
 
学院高度重视第一届本科生的实训工作。他们基于多年的实践经验,用冷静的头脑,探索构建了一整套符合软件行业特点的项目制校内实训管理体系。
他们之所以这样做,主要基于以下考虑:由于软件行业的特殊性,实际商业项目一次性不可能接收太多的学生参与,同时大部分刚完成专业课程学习的学生直接参加商业项目还有难度。
因此,学院把校内“项目制”实训作为保证学生学习和工作顺利过渡,确保将来走出校园后尽快适应工作环境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围绕“项目制”实施,构建多角色参与、立体化质量监控的“四化一运行”软件项目实训体系。
什么是“四化一运行”?
学院周龙福院长说,“‘四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四化,而是指的实训组织构建与环境的企业化,实训导师的专业化,实训项目建设与过程管理的商业化,实训考核与评价标准化,‘一运行’则是指在实训的各个环节的进展和效果,必须有实打实的、可运行的成熟软件来体现。”
通过建立“四化一运行”管理体系,使整个实训工作围绕“项目制”,实现了“四个有”:即有适合老师带学生做的“项目”,有能带学生做项目的“老师”,有满足老师带学生做项目的“培养体系”,有老师带学生做项目需要的“条件”即设备、场地和环境氛围等。
这“四个有”,进一步优化了实训管理流程,规范了管理过程,强化和检验了学生的专业技能,积累了学生的商业项目开发经验,提高了学生的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探索了综合实训工作的全面铺开、深入推进的成功经验。
 
 
 
开展高强度模拟岗位训练
 
软件专业的学生,其专业技能如何,最终要体现在其软件过程能力上,如果培养的学生缺乏软件过程能力或达不到应该有的成熟度等级,就属于不合格“产品”。
为此,学院总结多年积累下来的实训经验,按照学校校企结合、产教结合的办学模式,围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根据国际能力成熟度模型(Capability Maturity Mode,CMM3),将参训学生的软件过程能力,作为考核评价全院参加实训师生不同的成熟度等级和实训进度、效果的基本依据,并在整个过程、所有环节,都注重对参加实训的同学实施差异化教学、个性化发展。
他们根据学生的专业特长、兴趣及意愿等情况,组织不同类型及难度的项目,针对不同岗位群,采用不同教学方式的项目实训。
每个实训阶段,把所有项目分为难、中、易三个层次,项目组或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情况选择相应难度的项目参与其中。指导老师根据学生项目开发能力的差异,采用不同难度和不同的教学方式实施,做到因材施教,并均以半企业化管理模式实施过程监控与管理。
软件工程系丁允超主任,曾经在国内大型软件企业工作8年时间,2011年到学校工作,属于项目开发经验非常丰富的双师型教师。在这次实训工作中,他除了负责全系实训工作的统筹,还和另外一个老师带了55位同学。
丁主任向记者介绍,“实训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用5周时间完成个人任务,每个学生独立完成项目的设计与开发工作,答辩通过以后,进入第二阶段,即7周左右的团体项目阶段。”
“实训工作开始以后,我们按照软件和相关企业经验做法,把55位同学分7个项目组,每个组指定一名性格比较外向、善于带领团队的同学当项目经理,一名动手能力比较强的同学当技术总监,其他同学分别担任编码员、配置管理员和测试员等岗位角色。” 丁主任说。
项目组确定以后,由老师给他们指派相关项目任务,然后由项目经理按照企业的运转模式和老师的要求,从组织、立项、实施、测试、答辩、验收等环节,全面统筹推进。
在这个过程中,遇到的所有一般性问题,均由项目经理和技术总监带领团队成员,经过充分协商讨论解决。只有项目组碰到自身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才会出面指导解决。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亲身体验软件企业的工程流程,等将来走出校门到单位工作,在所在项目组遇到相关问题时,知道怎样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到实现目标的流程、路径和办法。”丁主任解释说。
团体项目完成后的答辩,不仅要汇报项目完成的总体情况,而且要汇报项目组每个成员在项目组的作用发挥情况,最后由指导老师根据每位“职员”的出勤率、项目完成质量、团队贡献率等方面,综合得出综合实训评价。
为了跟踪督促每个组每个同学的实训进度,学院还要求每个同学每周必须手写一份周工作报告,每个项目组每周必须上交一份电子报告,再由指导教师负责向学院实训部部长上报实训问题列表、项目周状态报告、下周工作计划、项目组成员异动申请表等相关资料。
“为了及时解决实训中遇到的问题,我要求我带的几个项目组每天都举行站例会,由所有成员站在一起分析研究、协商解决。”指导老师周勇说。
这样一来,既使每一个参加实训的同学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锻炼。也使学院领导和指导老师对每个组每个同学的工作进度、软件过程能力和异动等情况,能够一目了然。
在丁主任所在团队第一组担任项目经理的王福康同学说:“作为项目经理,从项目的立项、分工、实施、收尾测试,所有事情都要协调全组同事的步调和行动,解决面临的问题,自己的统筹、协调、组织和语言能力均得到了锻炼。”
担任第五组的技术总监的向洪林同学则表示,“在技术总监这个岗位上,使我对软件开发的体系、流程等有了整体把握,项目管理能力得到新的提升。”
正是通过这种高强度的模拟真实项目训练,以及全方位的质量保证,有效培养了学生具备准员工的职业技能。
 
 
营造实训文化浓厚氛围
注重发挥文化的牵引作用,这是该院在实训工作中的另一个突出特点。
“唐一科校长曾经说过,软件不软。软件是精神、是文化、是灵魂。所以在实训工作中,我们学院特别重视文化氛围的营造。”学院总支书记胡海燕说。
为此,学院积极争取学校的支持,在实习楼4楼和5楼,建立软件开发综合项目、互联网新媒体应用综合项目、移动应用开发综合项目、软件测试综合项目、游戏开发综合项目、软件运维综合项目等7个综合实训基地,每个基地包括1个或多个实训室,共30个项目实训室,可以同时满足 1000多学生参训,确保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独立工位,每个工位都有姓名标签。
为了让参加实训的同学尽可能在与将来实际就业的单位和岗位高度相似的环境氛围实习,他们精心制作了3块实训文化展板,安装在学院7个综合实训基地所在实习楼醒目位置,分别展示基地、实训体系和实训导师基本情况。指导老师组织在实训机房张贴宣传标语,设置一定数量的黑板供项目组讨论,营造真实公司环境和气氛。
着眼确保项目实训规范运行,学院先后出台了《校内项目实训管理办法》、《校内实习基地企业实习导师管理办法》、《项目实训考核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拟制了项目实训全部过程所有环节的工具及表格共24个。
他们还将相关项目实训管理制度要求、工作流程规范、项目实训进度表等悬挂在每个实训室的墙上,并在实训学生中实行半企业化管理形式,模拟企业对员工的要求,要求全体着工装、带工牌、严工勤,规定迟到早退超过30分钟,按旷工一次处理,旷工超6次或累计超3天,取消实训资格。
这一系列环境、制度和团队文化随时都在提醒学生:这不是在学校,而是在企业,这不是在上课,而是在上班,必须时时处处以企业员工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学院实训中心冷亚洪主任介绍,“在着装方面,时间进入11月后,部分同学因受不了日渐变冷的天气,改穿了自己的衣物,但仍有相当部分同学在坚守。”
坚守的同学中,包括周勇老师团队3组成员伍朝梅。“每天着工装在工位上参加实训,感觉就像在企业上班一样,无形中有一种氛围,让你不得不变得更加勤勉和自觉。”她说。
正是通过这样一系列文化氛围的营造,为学院的毕业实训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除备注图片外,其余图片均由党委宣传部拍摄提供)

 

 
 
 

 

相关链接
南泉校区:重庆市巴南区南泉街道白鹤林16号招生 双桥校区:重庆市双桥经济技术开发区通桥街道西湖大道76号 咨询热线:023-62846626 023-62846636